台灣的投資人熱愛配息型的商品,高息型ETF更是廣大存股族的標準配備,但是,領息要負擔股利所得稅,超過2萬元時,還會被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而且自2021年起,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費率還由1.91%調升為2.11%,存股族的荷包又縮水啦!
有沒有辦法合法地降低存股的成本支出呢?當然有!最簡單的方式就是選擇配息頻率較高的ETF。因為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規定是「單次給付股利總額超過2萬元」的時候,才需要扣繳。
舉例試算,假設小富存有A、B兩檔ETF,同樣每年都領到4萬元的配息,但是A ETF為年配息、B ETF為季配息,且每次領息金額非常平均,在不考慮匯款手續費的狀況下,實際領息的金額如下:
A ETF:4萬元-(4萬元*二代健保補充保費費率2.11%)=3萬9,156元
B ETF:單次股利1萬元,未達「單次給付股利總額超過2萬元」之門檻,所以實領仍為1萬元,一年下來,就是4萬元。
可以看到,同樣年領股息4萬元,但因為A ETF需要被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所以實領金額硬是比B ETF少了844元。當然,實務上ETF不見得每次配息都這麼平均,雖然有高、有低,但透過配息頻率的提升,就可以降低每一次股息的金額,藉此替存股族省下二代健保補充保費。
其實觀察近年來掛牌的高息型ETF,從以往的多為年配息,到後來有愈來愈多的ETF採用半年配、甚至季配。
季配息的ETF除了可以有效降低單次股息金額,等於無形之中,幫投資人達到節稅效益之外,更可以讓投資人1年領息4次,方便做現金流的規畫,也不難理解,為什麼現在討論度最高的ETF多半是季配型的高息型ETF。
ETF配息來源不同,「股利」超過2萬元才會被扣二代健保
不過,最後補充一點,ETF配息的資金常見有2大來源,包含:「股利或盈餘所得(54C)」以及「國內財產交易所得(76)」,白話點解釋,前者是ETF成分股的現金股利、後者為成分股調節時的資本利得。而二代健保補充保費的門檻2萬元,實際上是看「股利或盈餘所得(54C)」這個項目。
假設某ETF配息每股2元,小邦持有10張,初步計算,他可以領到2萬元的股利。
但如果配息的資金來源全部為成分股的現金股利,那麼小邦會先被扣除422元的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不計匯款手續費下,實際領到的配息為1萬9,578元。不過,如果這2萬元的股息,其中有部分為成分股調節時的資本利得,就不需要被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小邦就是實領2萬元。
所以實際會不會被扣二代健保補充保費,要觀察的有2件事:首先,ETF的配息資金來源有多少是來自ETF成分股的現金股利、其次,前述這筆金額是不是有超過2萬元。
👉看更多專題內容【抗通膨投資術 讓你的錢不再變薄】
👉掌握全球不動產商機
留言列表